说起痤疮,很多人都不陌生。作为关乎颜值的“面子问题”,家长们不可谓不重视,有些家长会带着孩子四处奔波求医,有些家长会严格遵照医嘱,正规治疗并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但为什么还是有不少孩子的痘痘长个不停,甚至还有毁容的风险?
1、遗传:常被忽视的痤疮病因
作为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还有调查显示,超过 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痘坑、增生性疤痕等。
痤疮问题如此普遍,但是它的深层发病原因,很容易被人忽视。
在《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中,对痤疮的发病进行了如下描述:“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也就是说,遗传因素是一项明确的致病危险因素。
与之对应的就是,如果你的痘痘总是反反复复,愈演愈烈,可能并不是因为熬夜、饮食不当、清洁不到位,而是你继承的父母“长痘”基因,太强大。

2、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病原因中占比大吗?
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为什么在过往的很多科普材料甚至是临床研究中,并不关注甚至是忽视遗传因素对痤疮发病的影响?这其实并不意外。
针对痤疮患者的教育与管理,少不了科学的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指导。但唯独在基因这件事上,目前医学界能做的事情还太少。
3、遗传通过什么方式导致痤疮的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即使能做的工作不多,但相关方面的研究并未长久停滞。
截至目前,国内外关于寻常痤疮基因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其中,涉及多种促进炎症反应的相关基因和促进皮脂分泌相关基因最受瞩目。就拿大家了解比较多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雄激素相关基因做一些简单分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则会引起脂肪合成增加,在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中,IGF-1水平增高,这将进一步刺激面部皮脂排泄增加,并有研究表明,血清中IGF-1水平与痤疮皮损数量呈正相关。
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雄激素的靶器官之一,皮脂腺可以在雄激素的影响下更加活跃,参与到痤疮炎症反应过程中。尽管大多数痤疮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正常,但某些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脂增生症等)引起雄激素升高时,也可出现痤疮表现。
总结: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痤疮的发生是基因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致病基因的发现才为未来早发现、早预防及早治疗痤疮提供了可能。也许有朝一日,人类会修改“长痤疮”的基因也犹未可知。
【参考文献】
[1]Shen Y, Wang T, Zhou C, et al. Prevalence of acne vulgari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 community-based study of 17, 345 subjects in six cities[J]. Acta Derm Venereol, 2012, 92(1): 40-44.
[2]鞠强.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9):6.
[3]林新瑜.遗传因素在寻常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892.
上一篇:加班熬夜容易长痘?有科学依据!
下一篇:做好以下几点,痘痘主动远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