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是人体胸腔、腹腔内的器官总称。
五脏一般指心、肝、脾、肺、肾;六腑具体是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1、五脏:
心:位于胸腔内,膈膜上方,两肺之间,约有三分之二在中线左侧。
肺:位于胸腔内,在横隔之上,分为左、右两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肝:位于膈下,大部分在腹腔右上方。
肾:位于腰部,成对存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
2、六腑:
胆:位于腹腔右上方,与肝相连。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小肠:位于腹中,位置可因体型、体位等出现变化。主要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经阑门与大肠相连。
大肠:居于腹中,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下端连接肛门。
膀胱:位于小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上焦一般是指膈以上的胸部,中焦指膈以下至脐,下焦一般是指脐以下至二阴。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作用;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具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