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创造新纪录的油菜新品种正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的产量和抗性优良的“中油早1号”。该品种克服了高产高油与短生育期矛盾,在迟播下具有苗期生长势强、冬前不早花、冬后长势稳健、抗倒性和抗病性较强、成熟期一致和适合机械化收获等特征,在三熟制区域种植密度可达3.5—5.0万株/亩,配套密植高产技术可实现更高产。2023年至2024年,“中油早1号”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浙江等油菜主产省示范面积超5000亩,各示范点均实现了“稻—稻(再)—油”模式轮作岔口的从容交接,且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在广西北海生育期仅约130天。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2022年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对扩种油菜作出部署。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双季稻区光温资源丰富,利用稻田冬闲期种植短生育期油菜(10月20日后播种、次年4月25日前收获)、发展稻油多熟制生产是在确保粮食生产基础上增粮扩油保供的重要途径。
专家介绍,长江流域和南方冬闲田具有发展多熟制模式扩种油菜的潜力。高产高油短生育期油菜品种的大面积示范成功,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稻—稻(再)—油”模式周年高效生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