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小麦管理技术
赵广才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024年3月17日
主要内容
一 本区总体苗情分析
二 科学春管 促控结合
三 防灾减灾 积极应对
四 适时收获 颗粒归仓
一 本区总体苗情分析
黄淮海地区包括了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这一地区目前小麦整体处在返青到起身期间,其中黄淮冬麦区已经起身,即将进入拔节期,北部冬麦区在返青后期起身初期。
由于去年秋播时大部分土壤墒情比较适宜,出苗较好,群体充足,个体健壮。冬季雨雪充足,土壤墒情好,目前苗情整体好于常年。越冬前小麦主产区总体气温偏高,有利于小麦生长,尤其是对晚播的小麦更有促进作用。但是去年入冬以来,天气变化较大,气温忽冷忽热,使小麦有比较充分的抗寒锻炼,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至使目前小麦越冬情况良好,没有较严重的越冬死苗现象。
最近呢,我们到河北省啊,还有到北京郊区,还有到那个安徽,呃,到江苏到湖北都看过,今年呢?全国的小麦呢?都是这样,就是没有冻害死苗的现象,总体苗情呢都是非常好的
经过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的实地考察、调度、会商认为,目前一二类苗比例高于常年,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是由于去年秋季播种时间参差不齐,播期跨度时间较长,出现局部地区少数的早播旺苗和晚播弱苗并存的情况、总体苗情有旺、壮、弱不平衡现象。此外,还存在杂草基数大,茎基腐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加重的风险,同时要防范春季倒春寒和局部地区干旱的情况。
2023年麦收的时候,我们到各地去考察的时候呢,就发现2023年的麦收的时候呢,这个颈基腐病相对是比较严重的,由于去年呢?秋播的播期拉得很长(长了一个月左右),所以这个茎基腐呢?这个今年是有一个加重的风险
全国的麦区一共分成十个麦区,十个麦区中三个是春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和西
北春麦区,其他有五个是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还有一个是西南冬麦区,另外还有两个冬春间播区——新疆、青藏和十一个主产省。
全国小麦的种植区划图
北部冬麦区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图
小麦苗情分类
一类苗:冬前亩茎蘖数60万-80万的麦田,单株主茎6叶及以上。单株茎蘖(包括主茎和分蘖)在5个以上。
二类苗:冬前亩茎蘖数45万-60万的麦田,单株主茎4-5叶。株茎蘖(包括主茎和分蘖)在2-3个。
三类苗:冬前亩茎蘖数小于45万的麦田,单株主茎3片叶及以下。无分蘖。包括“一根针”或“土里捂”的麦田。
一般壮苗的标准“三大两小五个蘖,十条麦根6片叶,叶片宽短颜色深,趴在地上不起身”,达到壮苗标准就需要有一定的积温做保证,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从播种到越冬需要560°C左右的积温,才能培育壮苗。为什么呢?从播种到出苗需要110°C左右的积温,越冬前的积温低于110°C,基本不能出苗。每一片时,需要75°C左右积温,长6片叶,需要450°C积温,加起来就是560°C左右,只有长出6片叶才能长出2个大分蘖,2个小分蘖,加上主茎,就是三大两小。
二 科学春管 促控结合
针对今年冬小麦冬季苗情特点,要坚持“分类管理,促弱控旺,节肥增效,绿色防控,稳穗增粒、抗逆保丰”的技术途径,加强春季田间管理,夯实小麦丰收的基础。
小麦春管最关键,促控结合紧相连,精准施用水肥药,保穗增粒夺丰产。
小麦播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一般小麦春天就生长6片叶,我们可以根据春天叶片的生长情况,来确定小麦的生育期,比如春天的第1片和第2片叶出生时,小麦处在返青期,在第3-4片叶出生的时候就是起身-拔节初期,到第5-6片叶出生的时候是拔节期,第6片叶展开时就是挑旗期,挑旗以后10天左右抽穗,抽穗以后3-4天开花。开花以后大约经过35天左右的灌浆期,就成熟了。可以根据这些时期进行精准的管理。冬小麦春管主要措施有以下4项内容:
1.锄划镇压,促苗早发
早春要大力推广中耕锄划等措施,农谚说“早锄划,地发暖,勤锄划,地增产”。返青前后对于一二类苗的麦田(沟播的除外)都应该及早进行中耕锄划,去除枯叶,破除板结,弥合裂缝,消除坷垃,增温保墒,促进小麦返青生长。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中耕机械进行浅中耕。
中耕锄划可以疏松表层土壤,增加麦田吸收光能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地温,加强根系发育,促进麦苗早发快长。利用机械中耕时尽量做到少伤苗,不伤苗。通过机械浅中耕,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中耕质量,促进麦苗稳健生长。
对于三类苗麦田,早春要特别注意加强田间管理,以划锄为主,破除表土板结,增温调气保墒,促根促苗早发快长。
早春表土板结会影响小麦生长,要适当浅锄轻划以破除板结,如果表墒较差,有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条件麦田的可少量喷水,适当施用可溶性化肥,促进麦苗早发快长,实现促弱转壮的目标。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降温、淤苗。
同时要大力推动春季镇压,保墒增温。早春对于各类麦田(沟播除外)都可以适当镇压,尤其对于吊根苗和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操作不当导致土壤暄松的麦田,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在土壤化冻后也可以及时镇压,对群体过大、长势过旺、有倒伏风险的麦田应在返青期至起身期前后适时镇压控旺,或适当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进行化控防倒。
早春镇压可联通土壤毛细管,有利于小麦根系吸收水分,促进麦苗返青快长。适时镇压还可弥实麦田土壤裂缝,防止早春寒风飕根,可以保墒增温。对干旱弱苗麦田,应在早春土壤墒情适宜时,选择晴好、无霜冻天气进行镇压,先压后锄,破除坷垃,弥合裂隙,沉实土壤,促进根士密接。对于有旺长趋势麦田,适时镇压可以有效地抑制麦苗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旺长,降低株高,防止倒伏。
早春镇压的原则
对于镇压,要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的原则。压干不压湿是指在地表出现2厘米以上土层时才能镇压,地表湿润时容易使镇压器粘泥伤苗,不能压。压软不压硬是指地表冻硬时不能镇压,麦苗冻僵时不能压。应该在地表土壤融化松软,麦苗无结霜,并化冻变软时再进行镇压。压轻不压重是指镇压要轻,压碎坷垃、压实土壤即可。
早春镇压,要选择晴天午后气温升高到5°C以上,或回暖天气地表化冻时,地表有干土层时才能进行镇压。同时注意不要选择瓦棱形的镇压器,以免造成麦苗的机械损伤。可以选择表面光滑的铁皮镇压器,也可以选择胶轮镇压器。此外,镇压前调整好镇压器与拖拉机的链接装置,确保镇压器平稳运行,仿形性能好。保证镇压质量。
一般麦田镇压可以相隔7-10天,再镇压一次,以提高镇压保墒保温的效果。对于少数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适时镇压,除了可以抗旱、保墒、抗寒,还可以防止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沩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对于实行沟播的麦田,如果麦苗较小,没有露出播种沟外,不宜镇压,防止埂上的松土掩盖麦苗。
2.肥水运筹,促穗增粒。
针对不同苗情,分类管理。有些麦田需要返青期灌水追肥,主要是促进弱苗转壮。拔节期是各类麦田小麦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此期及时灌水可以促进优势蘖成穗、减少小花败育,促进后期籽粒灌浆,实现增加穗数、粒数和千粒重的效果。对于各类麦田都应该促控结合,控秆促穗,增粒增重。
一类苗肥水管理技术
对于一类苗麦田,在返青至拔节初期控制肥水,蹲苗壮长,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促进分蘖两级分化,促使无效小分蘖尽快衰亡,成穗大蘖健壮生长,到拔节初期-中期(春生5-6叶)追肥浇水,促进大蘖成穗,穗大粒足。对于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推荐每亩追施氮素7.5-8.5公斤,折合尿素16-18公斤。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一类苗促控管理示意图
二类苗肥水管理技术
对于2类苗,在返青期控制肥水,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施用时期,到起身后期至拔节初期肥水促进,这个时期就是小麦春季生长第4-5片叶露尖的时候,对于亩产500公斤左右的中高产田,推荐每亩追施氮素7-8公斤,折合尿素15-17公斤。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二类苗促控管理示意图
三类苗肥水管理技术
对冬前亩茎蘖数小于45万的三类苗,坚持一个“早”字,抓好一个“促”字,强化一个“防”字,提早做好春季管理,促进弱苗转化升级,做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增加春季分蘖、弥补冬前不足,促进分蘖成穗和穗分化,攻穗数、保粒数、增粒重。
只要早春墒情适宜,不宜过早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通透性,延缓麦苗返青生长。返青期在春生1-2叶露尖时,随水亩追施尿素6-8公斤;拔节期随水亩追施尿素7-10公斤。
旺苗肥水管理技术
对于少数有旺长趋势的麦田,春季管理要以控为主,除了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1-2次,抑蘖控旺,也可在起身初期进行化控,预防后期倒伏。一般可以参照一二类苗进行水肥管理,如果由于冬前苗情过旺,消耗养分过多,有明显脱肥现象,就需要参照三类苗进行管理,返青期可以随水亩追施尿素6-8公斤;拔节期随水亩追施尿素7-10公斤。
3.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重点区域、关键时期,开展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强化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农药减量,提高防控效果,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要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精准施用除草剂、杀菌剂或杀虫剂。各地农业技术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到麦田实地调查各类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治的原则是治早、治小、治了。
针对当前利病虫草害发生的趋势,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抓好早春病虫草害预防处置工作:一要强化监测预警。二要强化物资准备。三要强化组织动员。四要强化技术指导。认真落实落细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监测预警全覆盖、确保达标区域动员处置全覆盖、确保病虫害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努力赢取夏粮病虫害防控主动权。
化学除草
目前总体土壤墒情相对充足,土壤湿度大,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杂草滋生,需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尤其是越冬前没有进行杂草防治的麦田,要特别注意加强麦田杂草的调查和及时防治。要根据各地区不同地块杂草发生的类型(禾本科杂草、阔叶型杂草、混生杂草),选用适当的除草剂,适时进行机械(或无人机)化学除草。
对于麦田杂草的防除,要特别注意在杂草2-3叶时进行喷药,防治效果较好,杂草越大抗药性越强,防治效果减弱。同时要注意选择高效对路的除草剂。例如:防治阔叶杂草可以选用2.4-滴异辛脂、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àn)、唑草酮等。防治节节麦可以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野燕麦可以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
返青期至起身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早春气温波动大,喷药时要避开“倒春寒”天气,喷药前后3天内日平均气温在6°C以上,日最低温不能低于O°C,喷药时气温要高于10°C。
尤其要防止“冻药害”,就是温度太低时喷药对麦苗形成的一种药害。此外,化学除草时间不能太晚,起身期以后喷施除草剂,容易引起穗分化不全,致使小穗畸形,或小花败育,减少每穗粒数,最终造成减产。
病虫害防治
各地麦区均应密切监测病虫发生情况,主要选择对路的药剂及时进行精准防控,避免或减轻危害。早发现、早防治。做好
“时时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打点保面” 的防御措施,抓好发病中心的封锁控制,严防大面积扩展流行。各麦区可根据不同的重点防治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重点防治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和蚜虫。同时要要注意全蚀病、茎基腐病等病害的防治。
机械喷防
推动机械喷防,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防治效果
对于小麦害虫的防治,除了选用对路的农药及时防治外,还可以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器械防治有害生物。如黑光灯、粘虫黄板等,更符合绿色防控的原则。
近年来,赤霉病有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的趋势,各麦区赤霉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常年赤霉病发生较重的麦区,一定要在开花期及时喷药防治,做到见花就打,两遍不动摇,三遍看需要。坚决抑制赤霉病的发展,减轻危害。茎基腐病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2023年麦收前在田间考察,发现茎基腐病较以前发生严重,需要提早进行防治。
同时要注意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及时防治,防止扩散蔓延。
————————————————————————————————————
图1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
1. 病叶前期(示夏孢子堆)
2. 病秆后期(示冬孢子堆)3. 夏孢子
4.冬孢子 小麦叶锈病
5.病叶前期(示夏孢子堆)
6.病叶后期(示冬孢子堆)
7.夏孢子 8. 冬孢子 小麦秆锈病
9.病秆前期(示夏孢子堆)
10. 病秆后期(示冬孢子堆)
11.夏孢子 12. 冬孢子
药剂拌种:三唑酮、戊唑醇
叶面喷施:三唑酮、烯唑醇
————————————————————————————————————
图2
小麦白粉病、小麦颖枯病 小麦白粉病
1. 病株 2.叶片病斑和上面的子囊壳
3.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4. 子囊壳、子囊和子囊孢子
小麦颖桔病
5.病株前期
6.病株后期和上面的分生孢子器
7.成熟健穗 8. 分生孢子器和
器孢子
药剂拌种:烯唑醇、戊唑醇。
叶面喷施:三唑酮、烯唑醇
————————————————————————————————————
图3
小麦赤霉病
1. 扬花期健穗(最易感病期)
2. 小麦病穗初期症状
3~5. 小麦赤霉病(穗腐和秆腐)的发展情况
6. 子囊売、子囊和子囊孢子
7. 分生孢子梗和分牛孢子
开花期前后喷施 氰稀菊酯、
咪鲜胺、丙硫菌唑 戊唑醇
————————————————————————————————————
图4
小麦纹枯病
1. 小麦纹枯病引起枯株白穗
2. 病株
3. 症状及菌核
可选用:井冈霉素、
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
————————————————————————————————————
图7
小麦散黑穗病
1. 病株症状
2.同时期的健穗
3.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及其发芽
4.病原菌侵染花部
5.麦粒及胚的放大
6. 麦粒发芽及麦芽剖面
示向生长点扩展的菌丝。
三唑酮
多菌灵拌
————————————————————————————————————
图8
小麦腥黑穗病
1. 病穗前期 2. 病穗后期
3. 病粒剖面
4. 网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及其萌发
5.光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
三唑酮
多菌灵拌种
————————————————————————————————————
图9
小麦全蚀病
1. 症状
2.子囊壳
3. 病株(白穗)
三唑酮
多菌灵拌种
喷雾
————————————————————————————————————
图10
麦蚜
麦二叉蚜
1,成虫
2,卵在枯叶上
3,若虫麦长管虾
4.成虫
5.若虫
6.叉蚜及长管蚜为害小麦状
黄板(粘虫板)
啶虫脒
吡虫啉
————————————————————————————————————
图11 小麦吸浆虫
麦红吸浆虫
1. 成虫
2. 卵 3. 卵产于护颖内外颖背面
4. 幼虫 5. 休眠幼虫
6. 蛹7. 茧蛹麦黄吸浆虫
8. 成虫 9. 卵10. 幼虫
11. 吸浆虫为害后麦粒与健粒比较
12. 吸浆虫在麦穗上产卵状
13. 土内的幼虫、休眠幼虫、蛹、茧蛹。
辛硫磷颗粒剂
高效氯氟氰菊酯
————————————————————————————————————
图12
麦蜘蛛、长腿蜘蛛
1.成虫2.枯叶上的卵
3.春、秋所产的卵
4. 越夏的卵
5. 若虫
6. 为害麦苗状 麦圆蜘蛛
7.成虫
阿维菌素、联苯菊酯
马拉.辛硫磷喷雾
————————————————————————————————————
图13
麦叶蜂
1-2. 成虫
3-4.卵
幼虫和麦叶
被害状
蛹
7. 土茧
敌杀死
————————————————————————————————————
图14
麦秆蝇
1. 成虫
2. 卵产于叶上
3. 卵粒放大
4. 幼虫
5. 幼虫前气门突
6. 幼虫腹腔部末端背面
7. 幼虫腹部末端侧面
8.蛹. 9.麦苗被害枯心状
10. 麦株被害作白穗状
辛硫磷
————————————————————————————————————
图15
粘虫(为害小麦状)
1.雌成虫
2. 雄成虫
3. 卵块
4.二龄幼虫
5.三龄幼虫
6. 老熟幼虫
7. 蛹
8.初孵幼虫为害状
9.麦株被害状
辛硫磷、杀螟松
————————————————————————————————————
4.一喷三防,促粒增重
小麦生长后期进行一喷三防,这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即通过一次喷药,实现防病、防虫、防早衰。一喷三防适用于全国各类麦区,但要根据不同麦区的特点,针对当地当时小麦生产中经常发生的病害、虫害及干热风情况,合理施用三剂一肥,即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同时要注意准确用药,现配现用,各计各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
要确保安全、合理、科学用药,避免对麦田造成药害,进行化学防治时要特别注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选对适宜的农药,注意喷药的时期、时间、用量,现配现用。
注意人身防护,防止中毒,确保人身安全。
三 防灾减灾 积极应对
一是返青起身期要预防局部干旱。各地农业技术部门要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时时监测麦田土壤墒情,对于地表干土层在3厘米以上,0-20厘米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低于60%的麦田,要及时灌水,缓解旱情,保苗成活,促苗早发快长。管理中注意抓主要矛盾,在土壤含水量低于60%时,干旱就是主要矛盾,浇水就是必要的措施。
二是起身拔节期要预防倒春寒。倒春寒是指早春(3月上中旬)气温偏高,后春(3月下旬-4月中旬)气温明显偏低,抑制小麦生长,甚至出现0’C以下的低温,造成冻害,叫做倒春寒。
一般情况下,随着小麦发育进程的推进,越往后小麦的抗寒能力越差。例如,越冬期,在北部冬麦区冬性品种可以抵御-18°C左右的低温,而不至于死苗,但是在起身期最低气温-3°C以下可冻枯叶尖,-7°C以下可冻死麦苗。拔节初期的小麦致死温度为-5’C,拔节后期为-3°C。
因此,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要时时注意天气预报,在倒春寒来临之前适当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御或减轻早春冻害。或喷施抗寒防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减轻降温对麦田的影响。对于已经发生冻害或冷害的麦田,及时调查受冻程度,尽早采取灌水追肥的补救措施。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促进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具体的补救措施可以在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及幼穗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要及时追肥。一般茎蘖及幼穗受冻死亡率10%-30%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4-5公斤;超过30%的麦田,茎蘖及幼穗受冻死亡率每增10个百分点,每亩增施尿素2-3公斤,最高不过15公斤。促进小麦植株尽快恢复生长,减少损失。
调查冻害情况时,不能只看叶片,更重要的是要剥开叶片,观察小穗的受害情况,有时冻害对叶片影响不大,但小穗受害严重。
三是抽穗扬花期要预防连阴雨。小麦扬花期的连阴雨容易引发赤霉病和其他各种病害爆发流行,要提前做好准备,及时选择对路的药剂进行喷施,控制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在常年赤霉病发生较重的地区,要做到见花就打药,两遍不动摇,三遍看需要。
坚决控制病害,减轻因病害造成的损失。
四是灌浆期要预防干热风。干热风亦称“干旱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轻则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20%。干热风出现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植株蒸腾加剧,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光合强度降低,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灌浆时期缩短,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
小麦主产区灌浆期时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干热风,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实时关注天气预报和气温及风力的变化,在干热风来临之前,及时喷施抗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磷酸二氢钾,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浇小水或喷灌小水,以提高田间相对湿度,破坏干热风形成的条件,以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四 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备好收割机及时收获,麦收期间注意躲避烂场雨,防止穗发芽或籽粒霉变,以免影响小麦品质和制种田的种子发芽率。于籽粒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采用联合收割机及时收获,收获前,要认真做好农机手的操作技术培训,对收割机进行维修保养,最大限度降低收割损失率,做到颗粒归仓,实现丰产丰收。
面对今年小麦相对较好的生产形势,一定要抓紧小麦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关键技术,目前在小麦主产区,正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地区的小麦生长情况,落实不同时期小麦的管理技术措施,只要认真落实到位,就能最终实现丰产丰收的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小麦单产、稳定总产做贡献,端牢中国饭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