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毕业季时的麦田毕业照

刘志勇和同学们向育种家及种业同仁介绍研究成果
刘志勇笑称,这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次考核,“虽然毕业答辩通过了,但是要让育种家来看看,让他们来检验这些基因到底好不好使、有没有用。”

两年前那张麦田毕业大合影里,当时博二的李贝贝站在几乎最靠边的位置。一周前,她刚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满分完成了这个额外的“考核”,升级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学2024届准博士毕业生。她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主要针对小麦叶枯病、白粉病等基因的发掘,她的研究发现为小麦广谱多抗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硕博七年多的时光,这个在家乡麦田里长大的山东姑娘,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高邑实验基地,看种子变成麦苗,最终一片金黄,就像儿时的记忆那样。“每年六七月份在这里收完麦子回家,因为在地里待得特别久,就会晒得特别黑,家里人会说,为什么人家都选择坐办公室,你要选择去地头挨累?但是慢慢地,他们对我的态度有很大转变,从前几年周围人不是特别理解,到现在他们知道我这几年在做什么、毕业后还要从事小麦研究,就会说‘那也挺有意义的’。大家从本科刚毕业22岁左右一直到博士毕业30岁左右,最青春的年纪都在田里挥洒汗水了。”
小麦基因的活体“博物馆”
董磊与自己的实验材料合影留念
符宏奎,两年前的麦田毕业照里,他身着本科学位服。如今他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他现在研二,是课题组最小的学生。”刘志勇回忆,“当年照片一出来,大家都说,老师笑得最开心,博士第二开心,硕士第三开心,小本科生也在笑,但照片上还显得有些焦虑。经过这两年的锻炼,他现在已经非常自信,工作独立性特别强,还要读博士。”刘志勇丝毫不吝啬对这位课题组老幺的夸赞,更给了符宏奎广阔的空间,一片属于他的“责任田”。
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2024届硕、博毕业生

“这些孩子们仍然坚守在这块麦田,执着地搞研究,他们都不想走,我赶都赶不走!所以要把这项研究继续做下去,让他们自己满意,将来也能够用得上,把小麦高产和抗病的基因结合在一起,论文发表了,在大地上也能体现成果了。”刘志勇感慨。
上一篇:暴雨蓝色预警
下一篇:国家烟草专卖局一副局长被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