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一段父女骑马上下学的视频刷屏了朋友圈,网友们将他们的爱马评论为最具民族风的“校车”。我们因此关注到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的牧民关布和他十岁的女儿乌雅汗,吸引我们的不仅是这对“网红”父女,更是草原文化的马背传统,强烈的情感驱使我们用摄影机去发现、纪录、追寻。
牧民关布和女儿乌雅汗
从草原到城市,从城市到海边,我们陆续发现了许多人与马的奇妙缘分,它们都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就在我们身边。“不骑马还是蒙古人吗”,这是自幼骑马的关布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朴素执念,因此他希望女儿乌雅汗和他一样。然而,随着女儿日渐长大,外出求学的现实需求让他们不得不在草原和城市之间作出选择。
有人走向城市,有人远离城市。北京人赵晨在河北大滩和海南陵水经营酒吧和马场,割草、喂马、骑乘、穿越,在两地的反复迁徙中与妻儿两厢分离,他选择了与马为伴的生活方式,就要不断接受家人的质疑和家庭生活的考验。
赵晨在海南陵水
而就在北京北六环边上的一家马场里,四匹精心挑选和调教的马每年都要服务于众多自闭症、脑瘫、社会情感障碍等特殊需求的儿童。小乐的妈妈思邈会定期带着十岁的儿子接受马术康复辅助治疗,因为小乐自幼患有脑瘫,活动能力受限,马术康复骑乘可以锻炼他坐、走、抓握等许多运动能力。
小乐和帮助过很多小朋友的大宝
身之所困,心之所向,魂之所系。在长期的跟踪拍摄中,我们追随他们成长和迁徙的脚步,积累了近四百小时的4K视频素材,在城市、草原、海边三个时空的平行交织中,纪录“马”在不同主人公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以及“马”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忠实反映他们的生命历程和生活变故,这就是《马背之上》。
与马为伴的疗愈希望,与马共舞的生活追求,与马分隔的现实困境。《马背之上》意在通过人与马三种关系的客观纪录和并置呈现,描摹追求健康、活力、幸福的当代人群像,探究时代浪潮下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信仰以及精神世界的多元标准,引发人与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的思考和探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深层主题,以及“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录片《马背之上》将于当晚22:58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