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国以囊型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最为常见,可引起上腹部疼痛、肝区肿胀、头痛、咳嗽等不适。
棘球蚴病主要通过进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后经消化道感染,潜伏期长,中晚期多预后差,需早期注意预防,若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处理。
棘球蚴病可有10~20年或更长时间的潜伏期,其临床表现与病变波及的器官脏腑有关。
1、囊型棘球蚴病
肝囊型棘球蚴病后期可因囊肿增大出现肝区不适、上腹部痛、梗阻性黄疽或门静脉高压症等;脑囊型棘球蚴病主要表现有头痛、颅内压增高,部分可出现癫痫发作。
2、泡型棘球蚴病
肝泡型棘球蚴病随病情发展可在肝区触及坚硬、无疼痛的肿块,伴上腹隐痛、腹胀、消瘦等,严重者可引起肝功能衰竭或转移至大脑引起死亡;肺泡型棘球蚴病可表现有胸痛、咳嗽、少量咯血或并发胸腔积液等。
棘球蚴病主要通过进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后经消化道感染,潜伏期通常很长,病变可波及多器官,出现症状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开始发展,故早期预防显得更加重要。犬类接触密切的牧民或野外狩猎人员等高危人群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避免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若出现肝区、肺脏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早期确诊后及时的手术、药物治疗多数可治愈,中晚期多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