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瘤为上皮来源的肿瘤,是一种病理诊断,表现为上皮组织高度增生,鳞状上皮向外过度生长形成乳头,乳头呈圆形或椭圆形上皮团块,中心有疏松而富有脉管的结缔组织。
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炎症刺激、变态反应、基因等因素有关,尤其多认为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多见于产后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晕的部位出现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柔软,乳头有血性或浆液性溢液,可伴有疼痛、发热、红肿等。
2.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多为单侧病变,常见于鼻腔,累及鼻腔外侧壁多见,患者常表现为鼻塞及鼻内肿块,表面颗粒不光滑,颜色粉红质硬。可伴有流涕,可带血,也可有头面部疼痛和嗅觉异常等。
3.外耳道乳头状瘤
多发生于外耳道外段皮肤,肿物表面粗糙不平,还可能是无蒂棕黄色肿物,触感比较硬。随瘤体增大主要表现为外耳道阻塞感、痒感、听力减退,伴继发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
4.咽部乳头状瘤
多发生于腭弓、扁桃体、软腭缘、悬雍垂及软腭背面、下咽后壁等处。肿瘤表面呈砂粒状、带蒂小蘑菇状,呈浅红色或灰色,瘤体多为几毫米大小,可达数厘米。患者常无自觉症状或在咽部检查时发现,少数可有咽干、痒、异物感等。
乳头状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对肿瘤基底及浸润组织周围的正常组织应切除足够的安全界。另外,部分类型的乳头状瘤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辅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对于个别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外耳道乳头状瘤患者,可使用高纯度干扰素局部注射治疗;喉乳头状瘤也可实行干扰素免疫疗法治疗,或者抗病毒药物局部注射。
上一篇:阑尾炎微创三个伤口图片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