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藓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累及皮肤、黏膜(尤其是口腔黏膜)、头皮、指(趾)甲,累及皮肤时好发于四肢内侧,也可泛发全身。
扁平苔藓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活化的T细胞攻击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有关。相关因素包括免疫、遗传、感染、神经精神因素、药物、慢性病、代谢和内分泌等。
1.皮肤损害
典型皮损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楚,质地坚硬干燥,有蜡样光泽,可见白色网状条纹(Wickham纹),为特征性皮损。皮损可密集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常伴瘙痒。
2.指甲与(或)趾甲损害
甲扁平苔藓的特点因甲受累部位而有所不同。甲床扁平苔藓会导致纵嵴、甲板变薄、纵裂、表面粗糙及甲月牙发红。甲扁平苔藓累及甲母质时,也可出现近端甲襞色素沉着和纵向黑甲。
甲床扁平苔藓常通常与甲母质扁平苔藓同时发生,特点是甲剥离,伴或不伴甲下角化过度。
3.口腔黏膜损害
口腔黏膜(常累及颊粘膜、牙龈、舌缘和唇)出现网状或花边状分布的白色条纹、丘疹或斑块,常称为“Wickham纹”,常双侧对称分布。有时上述病变中央会有红色斑片,有时出现糜烂或明显的溃疡,特别严重时称为糜烂性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多采用综合治疗。有明确病因或疑似病因者应及时去除病因。目前治疗本病主要药物之一是糖皮质激素,能使损害和瘙痒消退,常用的还有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