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丘疹亦称“白色痤疮”或“粟丘疹白色苔藓”,是由表皮或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导管上皮角质物潴留形成的微小囊肿,皮损为黄白色、坚实的小丘疹。
不同类型的粟丘疹病因不同。原发型与遗传因素有关,继发型常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损伤有关,与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表皮正常脱落受阻或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导管结构破坏有关。
粟丘疹典型皮损为黄白色、坚实性丘疹,表面光滑,相互之间不融合,通常直径1~2mm,上面覆盖有极薄的表皮,可挤压出角质样内容物。原发型皮损常见于眼睑、脸颊及额部,在成年人也可发生于生殖器;在婴儿通常限于眼睑,面颊和颞部。继发型皮损多位于耳廓、手背、前臂和外伤皮损处。患者一般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粟丘疹为良性病变,一般无自觉症状,通常不需治疗。局部治疗可用75%酒精消毒,用针挑破丘疹表面的皮肤,再挑出白色颗粒即可,或用细针作轻度电干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