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组织、皮下组织、腹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丝虫病早期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不同部位的淋巴水肿、乳糜尿和睾丸鞘膜积液等症状,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消耗性疾病。
1.早期症状

(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好发于四肢,下肢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不定时周期性发作的腹股沟和腹部淋巴结肿大、疼痛,继而淋巴肿胀、疼痛,自近端向远端呈离心性发展的红线(俗称“流火”)。然后患肢皮肤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压痛感,称“丹毒样皮炎”,持续约1周症状消退。
(2)精囊炎、附睾炎和睾丸炎
表现为发热,一侧腹股沟疼痛,向下蔓延至阴囊,并放射至大腿内侧,主要见于班氏丝虫病。睾丸及附睾肿大,有压痛。精索有一个或多个结节,压痛明显,炎症消退后肿块会缩小变硬,反复发作后肿块可逐步变大。
2.晚期症状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
肿大的淋巴结及其周围的淋巴管向心性曲张,形成肿块,常见于腹股沟处,为海绵样囊性,中央发硬,穿刺可抽出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
(2)鞘膜腔积液
多见于班氏丝虫病。积液少时无症状。积液多时,患者可有重垂或下坠感,严重者阴囊体积增大,皱褶消失。
(3)乳糜尿
为班氏丝虫病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上常突然出现,发作前可能无症状,也可能伴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和腹股沟处疼痛,继而出现乳白色尿,混有血液时可呈粉红色。
(4)淋巴水肿
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并可有棘刺和疣状突起,外观似大象皮肤,故名象皮肿。水肿大部分发生于下肢。
丝虫病首选为病原治疗,乙胺嗪是治疗丝虫病的首选药物,对微丝蚴和成虫都有杀灭作用,也可以选择呋喃嘧酮、左旋咪唑等药物。若出现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阿司匹林。当合并有细菌感染时,要加用抗菌药物。若发生乳糜尿,要卧床休息、多饮水、少吃脂肪类的食物,可补充经门静脉系统吸收的中链脂肪酸,以补充营养,改善乳糜回流淤积,使症状得到缓解。若患者已经出现象皮肿,可以软化组织,如微波透热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