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蠓属昆虫纲、双翅目、蠓科,俗称“小黑虫”,口器为刺吸式,飞蠓叮咬后发生的皮炎多见于对它无免疫力的人群,生长在蠓区的居民或农村山区的人,多数被蠓叮咬后不出现任何反应。
飞蠓夏秋季节多见,皮损多见于下肢小腿、足背或前臂、两耳、面部等露出部位,婴幼儿及儿童属于高发人群。
被飞蠓咬后皮疹疏散分布,患者自觉奇痒难忍,被叮咬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两种类型的损害,一种是速发型风团,中央有叮咬的痕迹,半小时内达高峰,24小时内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另一型为迟发型风团,于叮咬12~24小时内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成风团,中央有绿豆大的瘀点或丘疹,有的可变成水疱,严重者可出现血管性水肿或全身性风团及大片瘀斑,常因搔抓、热水烫洗或下田劳动,杂草污泥的刺激而糜烂、渗出或继发感染,日久形成湿疹样皮炎,个别患者可形成结节性痒疹样损害。

被飞蠓咬后发生皮炎外搽炉甘石洗剂,如有继发感染应及早给予抗生素或用野菊花、蒲公英煎液外洗。已形成结节可向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或曲安西龙,每周1次,一般2~3次可愈,反应严重者给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