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正常淤青可能为过敏性紫癜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前者多可自行恢复,必要时辅以对症治疗等;后者则常使用药物治疗。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经典四联征包括皮肤紫癜、关节症状、胃肠道症状和肾脏损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疾病的一个综合概念,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为皮肤及黏膜的自发性出血,是儿童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癜,多数位于四肢及臀部,两侧对称。因疾病不能行走的儿童,皮疹常出现在面部、躯干和上肢。皮疹初期为紫红色丘疹,高出皮肤表面,按压后不褪色,可能伴有瘙痒但很少疼痛,数日后转变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消退,少数重症患者皮疹可融合成大疱。一般4~6周后皮疹自动消退,部分患者间隔数周、数月后复发。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临床症状为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表现为针尖样大小的出血点,四肢分布较为多见,出血点多不对称,常伴有鼻腔及牙龈出血。部分患儿在发病前可伴随发热,少数患儿伴发结膜下出血及视网膜出血。青春期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过多。

过敏性紫癜的绝大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因此临床主要给予支持治疗,单纯性皮疹通常不需要治疗干预,但如果出现急性关节痛、腹痛及肾脏损害,则应积极对症治疗。目前糖皮质激素和静脉免疫球蛋白是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可用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