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白色透明凸起,可表现为黄白色结节状凸起物,纤维血管样组织等。
眼睛白色透明凸起的常见原因有睑裂斑、翼状胬肉等。
鼻侧发生多且早于颞侧,多为双侧性。外观常像脂类渗透至上皮下组织,内含黄白色透明弹性组织。睑裂部接近角膜缘处的球结膜出现三角形隆起的黄白色斑块。脸裂斑通常无自觉症状,偶尔睑裂斑可能会充血、表面变粗糙,发生睑裂斑炎。

多双眼发病,以鼻侧多见,会在眼白处形成白色凸起,局部结膜增生,会形成类似昆虫翅膀样改变,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异物感。
当胬肉病变接近瞳孔区时,可导致视力下降。胬肉较大时,可妨碍眼球运动。一般进展期胬肉会充血肥厚,静止期胬为肉色灰白,较薄,呈膜状。

睑裂斑引起上皮下连接组织透明样变性,嗜碱性弹力纤维、颗粒状物质增多,从而可表现为眼睛出现白色透明凸起,通常被认为是紫外线诱发胶原变性的结果。
翼状胬肉可引起结膜上皮角化不全,结膜下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变性,角膜前弹力层被玻璃样或弹性组织所代替,从而可导致眼睛出现白色透明凸起。翼状胬肉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虽然尚未完全弄清,可能和紫外线、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
一般无须治疗。当发生睑裂斑炎时,可给予作用较弱的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消炎药,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滴眼。严重影响外观、反复慢性炎症或干扰角膜接触镜的成功配镜时,可考虑予以切除治疗。
胬肉小而静止时一般不需治疗,尽可能减少风沙、阳光等刺激。胬肉进行性发展,侵及瞳孔区,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手术方式有单纯胬肉切除或结膜下转移术,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瓣转移或羊膜移植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自体结膜移植、局部使用丝裂霉素等,可以减少胬肉复发率。
术后局部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并能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预防复发。人工泪液可润滑眼表面,促进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修复,减轻不适症状,还可以稀释眼表的可溶性炎症介质。
下一篇:重度结膜炎的症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