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痣一般指皮内痣,是痣细胞位于真皮层的色素痣,是黑素细胞起源的良性皮肤肿瘤,呈乳头瘤样、半球状或带蒂皮损。依皮内痣性质与恢复情况可将术后瘢痕分为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
皮内痣可采用手术切除,当创口缺损小、创缘整齐、无感染等情况,瘢痕组织再生过程迅速,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当坏死组织多、创缘不整、哆开时,瘢痕面积较大且愈合时间长。
1. 一期愈合
皮内痣切除后,经过炎性充血渗出及肉芽组织增生填补创口,一周后胶原纤维增生、瘢痕形成,此时已可拆线,一月后覆盖伤口的表皮结构基本正常,可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半透明状、质实且韧,抗拉力强,以保证皮肤完整性与坚固性。

2. 二期愈合
皮内痣较大、位置较深或继发感染时表现为增生性瘢痕,只有当坏死组织清除、感染被控制时再生才能开始,术后创口面积大,构成以结缔组织为主而胶原纤维少,瘢痕突出表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有灼痛及瘙痒感。

皮内痣切除术后应做好护理工作,避免剧烈活动及搔抓捏挤等物理刺激,可外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积雪苷霜软膏等预防或治疗增生性瘢痕,当瘢痕增生较严重时,可采用微晶磨削术以加速代谢、促进纤维再生及深度创伤增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