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型手足癣表现为掌跖部及足跟有弥漫性的皮肤粗糙、增厚,及大量脱落的鳞屑。
角化型手足癣的致病菌是多种毛癣菌或表皮癣菌,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
角化型手足癣皮损多累及手掌、足底及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瘙痒症状轻微,冬季常发生皲裂而疼痛。但手部和足部症状略有不同,具体如下:
又称鳞屑角化型手癣,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以脱屑为主,病久者呈现角化增厚。损害多限于一侧,常始于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屈侧和虎口部位,逐渐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不明显。

又称鳞屑角化型足癣,临床上最多见,约占足癣的一半以上。病程较长,皮损范围较广泛,足跟,甚至整个足底及侧缘角质增厚、脱屑、干燥,冬季足跟及足缘可发生皲裂。

本病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引起,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0%~90%。
传播途径有皮肤接触,混穿鞋袜,共用拖鞋、脚盆、毛巾,赤脚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的地板上行走。其中手掌角化增厚可能与长期摩擦、洗烫,洗涤剂、化学物品的刺激,以及治疗不当有关。
角化型手足癣的治疗可分为局部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如下:
首先可选用有剥脱作用的软膏(如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等)外涂或中药浸泡,待增厚的角质剥脱后再使用抗真菌乳膏。如有皲裂,可加用尿素软膏等保湿剂。由于手部经常水洗,因此应适当增加局部用药次数。
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引发癣菌疹时,应在积极治疗活动性病灶的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