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蛰了后会发生过敏反应,在皮肤患处出现发红肿胀、瘙痒刺痛等症状,当蜜蜂毒性强、数量多或患者过敏体质时可引起全身症状,蜇伤后1~2周可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蜜蜂尾刺连有毒腺,蜇入时释放毒液,注入皮内并扩散蔓延。蜂毒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肥大细胞脱颗粒肽、组胺、磷脂酶等,且刺激机体发生过敏反应即白细胞活化、炎症介质释放等,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蜜蜂蜇伤后,毒素或白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可刺激神经纤维产生不愉快皮肤感觉即灼痛及痒感,很快血管扩张充血及液体成分渗出,出现肿胀性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甚至形成水疱、大疱。被群蜂蜇伤时可致大面积肿胀,毒素及炎症介质入血循环可引起发热乏力、呕吐等全身症状。另外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发局部红肿硬结、坏死即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关节痛等症状。

蜜蜂蜇后应立即将毒刺拔除并挤出毒液,用弱碱液冲洗以中和蜂毒酸性成分,再涂抹氢化泼尼松软膏抗炎,口服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抑制过敏反应,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