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疮一般是指脂溢性皮炎,其特征主要是皮肤红斑性斑块,表面覆有淡黄色油腻状鳞屑。
油疮(脂溢性皮炎)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皮脂腺马拉色菌属真菌感染有关,马拉色菌生成脂肪酶和磷酸酶使皮脂中的甘油三酯裂解形成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
油疮一般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外耳、面中部和躯干上部。通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花瓣形的红色斑块,表面可有鳞屑。出现炎症时皮损表面鳞屑凝结形成石棉状糠疹,或淡黄色油腻的脂样糠疹。在皮肤皱褶处,皮肤可出现皲裂、渗出和结痂,可伴有瘙痒。

油疮属于慢性疾病,治疗目标是减轻皮损面积及缓解瘙痒症状。一般需要重复治疗并长期维持,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用抗真菌药物及局部抗炎药物。